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后持续萎靡的市场,国内现代煤化工行业也陷入困局,各方对煤化工的争议开始加大。一些煤化工企业也陷入迷惘:一是怀疑当初发展煤化工的方向选择是否有错;二是对今后还干不干煤化工吃不准;三是不知道已经上马的项目该怎么办。
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我国现代煤化工也不例外。国内现代煤化工示范起步于10年前,最早开展煤化工示范的多是电企和煤企。电企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煤电倒挂,为了实现所需煤炭的稳定供应,选择收购煤矿。而煤炭富集地区在转让煤矿时,提出的前提条件就是煤炭就地转化。于是,发电企业跨界“玩” 煤化工现象应运而生,“被化工”现象开始出现。而一些煤炭企业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顺理成章地选择进军煤化工领域。在当时看来,这两支煤化工先行示范者的探索行为是一种转型,都带有超前和创新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前些年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国内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征,出于能源战略安全考虑,国家将现代煤化工作列为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开展示范,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现代煤化工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经过10年来的努力,我国现代煤化工示范从工艺和技术上取得了创新突破,在国际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应该说,一些企业在当时选择现代煤化工并没有错,企业不必过于自责。当然,在现代煤化工技术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示范的规模和数量正确与否,就另当别论了。
近来,以高油价为背景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新常态下,现代煤化工发展又该做何选择?最近,国家煤化工 “十三五”规划已经基本成型,其指导思想是“十三五”仍以示范为主。笔者认为,国家选择现代煤化工继续示范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一定要控制规模和数量。从示范的角度来看,政府近两年对煤化工项目开闸放水,批的项目过多过滥,形成了一哄而上之势,从规模和数量来说,显然早已超出了“示范”的意义。对此, “十三五”期间,一是国家要严控煤化工项目审批。二是已经拿到“路条”的企业,在国际油价持续向下的情况下,还须多一份谨慎。三是对于决意要干的企业,应该因企制宜。比如发电企业可以搞煤基多联产,煤炭企业可以走煤炭分质利用和循环经济的路子,石化企业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分销渠道搞煤制燃料。
眼下,最让人纠结的还是已经建成的和已经上马的一些煤化工项目,有的陷入亏损泥潭,有的在上与停之间骑虎难下。笔者认为,政府对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应高度重视,集中行业专家智慧,成立高层级的研究机构,着力解决煤化工企业遇到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和环保难题,对现有的一些煤化工示范项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指导。煤化工相关企业也要奋力自救,通过科技创新突破难题,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使煤化工项目形成能够应对低油气价格时代的市场竞争力,让项目能够活下来。 |